大氣污染無形無狀,飄忽不定。但在申城,有這樣一群人以“鼻子”為武器,通過嗅覺辨別味道異常的氣體,從而定點揪出大氣污染源企業,并為執法部門提供處罰依據。時值夏日,這群申城zui“重口味”的人鉆垃圾場、走化工區,堅守在高溫一線。
根據市民舉報,稱該污水處理廠附近有臭味傳出,疑似有偷排、超標排放行為。接到任務后,三位環境監測技術人員連忙備齊監測設備,趕赴現場。在嗅聞確認異味zui大的邊界處后,技術員朱偉忠拿起真空采樣瓶,抽取現場氣體樣本,另一位技術員陸立群同步手持風速儀,進行風向風速的測量。
采樣完成后,三人馬不停蹄地將氣體帶回實驗室,進行分析。只見真空瓶中的氣體樣品由針筒抽取出,灌入1只透明塑料袋中,并被標注上代號;隨后,這只氣體樣本袋與另外2只標注過的氣體袋一起被送入比鄰的嗅辨間。陳曉婷告訴記者,這三袋中,只有一只中的氣體來自于現場,另外兩只則為無任何味道的潔凈空氣,用作比對。
這里的透明塑料袋可不是普通的塑料袋哦,而是美國SKC樣品采集袋,監測中心主任魏化軍告訴記者,導致臭氣產生的物質成分復雜,很難*定性。在已知化合物中,大約有40萬種是有氣味的,大致分為三類:含硫化合物、含氮化合物及碳、氫、氧組成的化合物,便攜式氣體檢測儀如VOC檢測儀PGM-7340,氨氣檢測儀,硫化氫檢測儀,二氧化硫檢測儀僅能測定其中特定的部分物質。無法確定特征的污染因子,就無法定量分析。因此需要對現場氣體使用SKC大氣采樣器結合采集袋進行采樣分析。
為了監測在高溫條件下垃圾異味的治理效率,他們需進入垃圾處理場的垃圾處理區域。“灼人的氣溫還是小困難,更嚴峻的挑戰是在密閉空間內的,各種垃圾在高溫下發酵傳出的臭味,不僅直接會讓人作嘔,還會粘連在身上,洗都洗不干凈。”此外,蚊蟲和蒼蠅還要一起襲來。
除了環境的惡化,工作強度也隨高溫而加強。某企業遭到舉報有異味傳出,剛走在回家路上的他們,接到命令扭頭就往單位趕,準備好采樣設備后,*時間趕赴現場,工作完成已是凌晨2點……采樣完成后,嗅辨工作也緊接著進行,因為“氣體樣本”的保質期為24小時,每一次嗅辨都是和時間、真相在賽跑。
談及印象zui深刻的一次現場采樣經歷,陳曉婷想起的是“香精廠”。當日,“為了監測企業的廢氣治理效率,打開該企業的排氣筒的監測孔進行取樣。“誰知道剛打開管道,一股強烈刺鼻的‘香味’直沖鼻腔,繼而就是強烈的惡心感”,她回憶說,當天午飯也被熏得吃不下去。
1994年1月15日起實施的《惡臭污染物排放標準》規定,廠界臭氣濃度的國家標準為20。而根據上海地方標準,該標準的及格線被“腰斬”,非工業區限定為不可超過10。但即使標準更加嚴苛,今年以來,“嗅辨”達標的氣體樣本數量也在穩步上升。“這還是得益于執法力度的加強和企業的自律,目前申城大部分企業都能達到此標準。”